秋季水产养殖小技巧有哪些 秋季水产养殖小技巧视频_种植养殖_茶知识

茶知识>农资>种植养殖

秋季水产养殖小技巧有哪些 秋季水产养殖小技巧视频

时间:2023-09-09 13:58:17 作者:李铢衔

秋季车虾养殖

一、清塘

春虾结束后,要抓紧时间清塘,清塘首选“清塘修复安”、漂白粉。带水至少50cm,至最高水位,用量漂白粉建议用量20~50斤/亩,“清塘修复安”10亩/桶。有时间的,隔3天以上,再使用芽孢杆菌,如“三环活力源”,给水体补充有益菌,加快水体系统恢复。

二、放苗

放苗前两天,建议泼洒“碧水安”解毒稳水,放苗当天提前1-2小时泼洒“激活”(1亩/包)以提高虾苗成活率(激活富含免疫调节剂、天然植物多糖、VC,能够调节下免疫力,提高虾对环境变化耐受力,加快对不同水体的适应力,从而可提高虾成活率)。关于苗的选择几点建议:1、规格要整齐。大小在1cm左右;2、肝胰腺清晰,肠胃明显,且肠道发粗,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蠕动;3、虾体干净不挂脏,没有拖便现象。4、放到碗里或桶里用手搅动水,看苗顶水能力。放苗前最好要试苗,试苗方法:抓四五十只以上虾苗,闭雀把虾苗用密网装起来直接放到池子里,观察,首先观察24、48、72小时成活率,要求分别在100%、90%、80%、即可;其次还要观察苗的状态,包括:肠道、活力、有无蜕壳等。

三、日常管理

1、投喂。经过清塘后,池里基本上没有藻类和浮游动物,虾入池后,缺少饵料,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投喂,放苗当天就可泼洒“利饵多”、“水产诱食酵母”,即可直接被虾苗利用作为基础饵料,又可培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间接为虾苗提供动物性饵料。一般,要连续泼洒3次左右,当虾长到平均2cm,就可以投喂小虾、卤虫,推荐早期以卤虫为主。

   近两年,海沙子的短缺导致车虾鲜活饵料质量下降,价格提高,导致大家投喂冰方鱼较多,从经验上来看,投喂鱼较多的池塘,虾体质弱、水易脏、池底污染严重。故而建议大家:①还是要易海沙子为主,减少鱼投喂;②如果海沙子质量差、少,可分2次投喂,第一顿减少鲜料,第二顿,投喂干料,同时内服营养产品,即保证了虾生长,又同时增强了体质。

2、肥水补菌

  放苗后5天左右,可泼洒“稳水多”、“利菌多”补充有益菌,培养硅藻等有益藻类。如果放苗前有足够时间,最好是在放苗前就把水培养薯态携起来。

3、稳水解毒

每次下雨,或者进排水后,池塘水都易发生变化,这时候一定要做好稳水的工作,水变后,要及时解毒。推荐进水后、下雨前后使用“碧水安”强力解毒,稳水效果突出。

4、预防弧菌病

高温、小苗期弧菌病多易发,能够影响苗的成活。定期使用“优肽”(3亩/瓶)可减少池塘弧菌病的发生,还没有副作用。

5、改底增氧

这个是目前车虾养殖模式的重中之重。车虾能不能养成功,池底好坏是目前养殖模式的首要因素。改底不是投喂之后才执行,而是苗入池,或者说苗未入池就要做的工作。在苗期可使用生物底改,如“活底莱”,在养殖中后期,大量投喂后,就要使用氧化性、降解性底改,如“福地安”或“底居安”。

增氧,随着投喂的增多,水体里耗氧的越来越多,一方面要靠改底来减少池底有机质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要人为的提高增氧。有条件的一定要安上增氧机,没有条件的只能靠药物增氧,比如“底加氧”、“氧速保”、“速解安”等。可数伏以说后期的水体溶解氧,是影响虾生长、体质、发病的主要因素。

/

养殖鱼的小技巧

  鱼类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大自然的动物,那么鱼应该如何养殖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养殖鱼的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鱼的养殖技术
  一、保持一定的水位

  保持一定水位好处主要有:一是保持水温和水质的相对稳定。池水越深,水体储存的热能不易散失而使水温升高,温度也相对稳定,对鱼类生长有利;若池水过浅,热能散失较快,不仅水温难以提高,而且变化频繁,对鱼类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可减少敌害生物随水入池的危害。生产中经常发生鱼池在加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随水带进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野杂鱼等,数量过多时就引发疾病,还与养殖鱼类争食争氧,对养殖鱼类产生不利影响。4月份因水温还比较低,它们尚未繁殖,水中基本没有它们的卵和幼体,抓紧这一有利时机多进水,是减少日后有害生物过多引起危害的有效措施。

  二、提早调节水质,创造适宜环境

  由于水温仍然偏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不强,二氧化碳不能被浮游植物充分吸收利用,加之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鱼类等生物的呼吸作用又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使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升高,直接对鱼类产生刺激和麻痹,同时水体中的有机酸协同配合,使池水pH值下降呈酸性,对鱼类产生较大危害。因此,必须提早调节水质,为鱼类创造适宜环境。调节水质的方法:施用石灰和磷肥,提高水体的钙、磷含量,改善水质条件和鱼类生理代谢状况,可有效防止因水质恶化引发鱼病和鱼类死亡。

  三、提早防治鱼病,降低病害损失

  经过一个冬天,大部分池鱼都经过捕捞、运输进入鱼池,鱼体抵抗力较差,极易感染疾病。生产实践证明,4月初进行药物防治,进行一次杀虫和杀菌的药物预防,能够大量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母体和幼体,控制病情的扩散与蔓延,比发病高峰期大剂量用药治疗损失小得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防病效果。

  四、注意及早开食和施肥
  鱼种管理技术
  1.转池清塘优化环境。鱼种在池塘经过夏秋季高温养殖期,池内底质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的沉积,池内酸性偏高,晚秋后应将鱼种转入经过清塘消毒的池塘进行培育,以便鱼种安全越冬。对原塘每亩用生石灰75~100千克消毒,待药性消失后,按常规方法将水质培肥,5~7天后再冲败将鱼种转回原塘。

  2.认真筛选大小分类。结合鱼种的转池,将鱼种做好大小分选,尽量做到同池同品种鱼种规格一致。规格大的鱼种食量大,抢食力强,如同时放有小规格鱼种,则小规格鱼种因得不到足够的饲料,吃食不均,造成体质下降。超过一两以上的鱼种,可投入成鱼池套森袭养,规格特别偏小的鱼种,要进行专池培育,加强投喂,快速复壮。

  3.合理养殖密度。为提高鱼种越冬成活率,应根据水面大小,水体深浅等条件合理放养密度。水深1.5米的池塘,亩放7~8厘米长的鱼种4500~6000尾。水深1.5~2.5米的池塘,且水面宽阔,亩放6000~10000尾。

  4.加强管理科学投喂。以养草鱼为主,搭配鲢、鳙的鱼种池,应以投青饲料为主,适当投喂精料。每天每万尾草鱼投放小浮萍或水草70~90千克,精饲料1.5~2.5千克,先投青饲料,然后投精料,以免草鱼与其他鱼类争食。混养鲢、鳙鱼的池塘还须定期施肥,每10~15天施肥一次,每亩施发酵人畜粪100~150千克。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35厘米。

  以鲢、鳙鱼种为主搭配草鱼的鱼种池,则应以施肥为主,投饵为辅。除施基肥外,每隔10天左右追施肥1次,每亩施腐熟人畜粪80~100千克,同时每天每万尾鱼种投精饲料2~4千克。对搭配的草鱼,以投精饲料前每万尾草鱼投青饲料60~90千克为宜。同时要坚持早中晚巡塘,发现情况及时散春颤解决,对食场应经常清扫消毒,及时捞除残渣剩饵,每半月在食场周围用漂白粉0.5~1千克化水泼洒或挂篓,定期投喂饵药,最好每月2次,每次连续喂3天,确保鱼种体质健壮。

  鱼的养殖管理措施
  气温逐渐回升,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要注意观察鱼的活动、吃食情况,养殖肥水鱼为主的池塘,应根据水质肥瘦和水体透明度情况追施有机肥,以培养水中天然饵料,一般每亩施发酵后有机肥100公斤左右;以养杂食性或吃食性鱼为主的池塘,应尽早定点定时投饲一些商品饲料,投喂方法为晴朗天气隔天投喂一次,投饲量为池塘中吃食鱼体重的0.5%左右,以后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步增加投饲量和投饲次数。

  一、改善鱼类池塘的生存环境

  清除过多的淤泥并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药物清塘。用生石灰进行干池清塘时,池塘仅留5-10厘米深的水,每亩使用生石灰60-70公斤;带水清塘时,1米深池塘每亩100-200公斤。使用漂白粉时,按照鱼池中水的体积进行计算,即1米水深每亩20-33公斤。

  二、做好鱼种放养工作

  1、放养时间选择:投放鱼种应选择在温度不太低的晴天进行,一般选择温度为2℃-5℃放养为宜,此阶段鱼的鳞片紧密,活动量小,捕捞、搬运和放养操作中不易弄伤鱼体,可降低鱼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温度过低的雨天或下雪冰冻、刮风天气容易冻伤鱼体;温度过高时,鱼鳞片稀松,活动量大,操作中易弄伤鱼体。

  2、鱼种放养:鱼苗下塘前应先检查清塘后药物是否已失效,早春水温低,毒性消失慢,应提前取水,放试水鱼测试,根据放养计划、个体大小、密度及搭配品种和规格,能一次放足的不分批放,以便鱼类有一个适应环境,早开食,促生长。同时鱼种放养时要选用【金碘】进行药物消毒。

  三、适时投喂饵料

  当水温上升到8—10℃时,鱼类开始摄食,且摄食量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应及时投喂。每天或隔天投喂一次,选择在晴天中午投喂;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投饵次数可增至两次,即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饵要坚持“四定”(定时、定质、定位、定量)的原则,具体日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类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1斤以上草鱼,建议开食前期投喂大北农高档膨化料8103;小草鱼模式,建议投喂大北农微生态幼鱼专用料【肠肝健】,投喂率控制在0.5%—1%左右,该产品营养丰富,富含益生菌,能快速修复鱼类肠道恢复体质,提高免疫力。

  四、投放有机肥,提高水体肥度

  三效肥水王有机生物肥,肥效持久

  益藻源促进藻类生长,快速肥水

  鱼池经过冬天清整、冻晒、消毒,水体肥度较低,常言道“养鱼先养水”,因此培肥池水尤为重要。春季以施追有机肥为佳推荐使用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生物肥【三效肥水王】或者肥水先锋【益藻源】,具体施肥量和次数应根据池塘水质和肥料的质量而定。总的原则是:早春量大次少,晚春量少次多。使池水呈绿色(包括蓝绿色、黄绿色和豆绿色)或褐色(包括黄褐色、红褐色和茶褐色),水体透明度适中,保持在30厘米左右,早春水温低,应控制在20—30厘米,晚春气温高,应控制在25—35厘米,水质应保持“肥、活、嫩、爽”。

  五、鱼病预防

  春季最易发生的鱼病有:水霉病、竖鳞病、白云病、嗜子宫线虫病、鲤痘疮病等。由于养殖密度过高,管理不当,造成水体恶化,鱼体受伤、免疫力下降,这时致病菌大量繁殖侵入鱼体,从而导致发病。因此,我们应当做到:

  1、投放健壮苗种。放养时一定要检查苗种是否有病或是带病者,一经发现,立即进行药物处理或杜绝放养,减少病害发生。

  2、在捕捞、过数、搬运和放养过程中,尽量小心操作,勿使鱼体受伤。放养前可使用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鱼种4-10分钟。

  3、饵料消毒。动物性饵料如螺蚬要求鲜活,并用清水清洗后投喂;植物性铒料如浮萍等水草,要用20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分钟后投喂;有机粪肥要经过发酵后,按50千克加漂白粉120克搅拌后方可投施。

水产养殖在立秋之后需注意哪些方面

立秋之后,需要注意水产养殖哪些问题
1.投饵率
立秋之后正是鱼吃食最好的时候,水温和溶氧都适宜,也是鱼上膘的时候,前期骨架基本成型,现在正长肌肉和储存脂肪。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注意投饵率的控制。投喂过少,则错过催肥的最佳时间;投喂过量,容易造成饲料的浪费,还可能会引起草鱼肝胆性疾病。另外饲料的选择也很关键,要选择优质高效的饲料进行投喂,且不可贪图便宜。投喂量控制在以鱼“八分饱”为宜,根据天气、水质、鱼情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原则,让鱼吃好,不饥饿,不过量投喂,保证鱼快速健康生长,又不污染水质。投饵率可参考饲料产品使用手册里的投饵肢枯率参考表,对应鱼体大小及水蠢没温选择适宜投饵率。
2.水质管理
随着鱼的生长,池塘内鱼的密度达到一年的极大值,由于投饲量大、有机质含量多,鱼类活动频繁,加之昼夜温差又大,池水对流强烈,极易出现“转水”,精养池塘极易发生缺历档洞氧浮头现象。
常见的应对措施有:
(1)早晚尤其是下半夜要加强巡塘,当发现鱼群出现浮头预兆时,需立即开动增氧机增氧,或加注新水进池塘,并适当排放一部分老水,增加池塘中的溶氧量,防止鱼缺氧死亡。
(2)秋季鱼塘应保持较高水位,以提高水体载鱼量和减缓水温下降,所以在水温还没大幅度降低前这段时间,一定要搞好水质管理,经常观察水色和水质变化,并根据天气变化和鱼的活动情况,及时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水源方便的池塘,要保持微流水或10天左右加一次水,每次加水10-20厘米,在降温前尽可能将池水加到最高水位,为鱼提供最大的活动空间。要把握每一个晴天,开动增氧机把下层溶氧较高的水层送到上层,防止夜间缺氧,为池鱼创造良好的生活生长环境,防止缺氧泛池事故的发生。
(3)可根据气温高低、水质肥瘦及鱼类活动,每10-20天施肥1次,一般每次亩施有机肥100-150公斤,使池水变肥转浓,促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越冬提供充足的饵料。
(4)注意保持池水透明度30厘米左右,使水质处于肥、活、嫩、爽的良好状态。
(5)八、九月份施肥以无机磷肥为主,如过磷酸钙5-10公斤每亩,少量多次施用。
(6)水体中残饵、排泄物、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会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氨氮累积增多,亚硝酸盐高,会造成鱼应激,导致吃食差甚至死亡。首先要及时换水,少量多次,稳定水质,防止蓝绿藻“水华”;其次要施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防止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偏高。
3、鱼病防治
俗话说:“白露头,鱼死不断头”,从池塘养鱼的经验和实践来看,立秋之后鱼病将进入又一个流行高峰期。白露前后是肠炎、烂鳃等疾病的发病高峰期,特别是病毒性烂鳃病,在9月份是高发季节,更要做好预防工作:
(1)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投喂工作,防止饲料过剩污染水质,也要避免投喂不足降低鱼的体质。
(2)要定期补充新水,改善池塘水质。
(3)掌握秋季鱼类发病规律,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积极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4)采取“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来预防病害发生。平时每半个月用二氧化氯100克活化后,在食场周围泼洒,连续泼洒2天,在饲料中加入大蒜素、三黄粉防治细菌性鱼病。
(5)使用黄芪多糖等预防病毒性疾病。

上一篇:泥鳅清水养殖方法 泥鳅清水养殖技术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秋季水产养殖小技巧有哪些 秋季水产养殖小技巧视频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56913.html

使劲推荐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精选种植养殖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