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论的分类有哪些 科学方法论的分类包括
时间:2023-09-08 16:27:54 作者:你是爱我的钱还是人 方法论的主要介绍及分类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也有一定的分类方法。以下是由我整理方法论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方法论的简介
方法论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宽拆差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方法论的分类
古方法论
中国哲学史上对求知的方法有过许多论述,从不同角度表述了有关认识方法的各种见解,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方法的理论。
孔子对求知的方法有所阐发。他强调学思并重,明确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注重知的后天来源。他主张“博学”、“多闻”、“多见”。但反对满足于获得众多杂乱无章的知识,要求用“一以贯之”的原则把所有的知识贯穿起来。“一以贯之”是通过思的功夫达到的,也是思的方法论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孔子还提出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叩其两端而竭”等方法。他还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反对臆测、武断、固执、主观的思想方法。
在孔子以后,墨子注重实际验证或实际应用的经验方法。老子、庄子不重经验而主张直觉的方法,要求冥思以直接领会宇宙的根本。孟子讲尽心,主张反省内求,也是一种直觉的方法。荀子将观物与体道结合起来,要求在对事物的观察中认识规律即“道”、并根据道进行类推,以求得宇宙万物的普遍知识。荀子还主张“虚壹而静”、“解蔽”,这是他提出的端正思想以求得真知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的名辩思潮中,惠施、公孙龙等人的论辩反映了一般与个别、相对与绝对的矛盾,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割裂了个别和一般、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后期墨家和荀子则注意把它们结合起来,这一讨论对推动中国古代思想方法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宋到明清,哲学家们也比较重视方法论的讨论,程朱学派主张“道问学”,注重“格物致知”的综合方法,认为知为人所固有,但必须格物以致之,“即物而穷其理也”。陆王学派则主张“尊德性”,即重内心,认为一切真知都来源于慎皮内心,只要在内心上下功夫就行了。清代的王夫之、颜元、戴震都比较重视认识的方法。其中王夫之把前人所讲的格物致知分解为二:格物是从事物、经验中求得道理,即归纳法;致知是思辨推理的方法,即演绎法。而且,他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不可割裂的,“非致知则物无所裁,而玩物以丧志;非格物则知非所用,而荡智以入邪。二者相济,则不容不各致焉”。
中国哲学传统还特别注重为人们校正行为、提高道德而提供准则和方法。在中国哲学中,伦理学和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的方法论有着特别丰富的内容,认识的方法论包含在伦理实践的方法论之中。
近方法论
在古代中国哲学和古希腊罗马哲学中,还没有专门的自觉的方法论学科分支。方法论的发展与近代大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不可分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探索正确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论的迫切需要。这时,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意义才被突出出来。
近代方法论的奠基人是英国哲学家培根。他推崇科学,反对遏制科学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培根在《新工具论》中,总结了科学实验的经御蔽验,提出了新的认识方法即经验归纳法。培根用他的方法体系武装了科学,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提出了理性演绎方法论。他同培根一样,反对经院哲学,主张发展科学。笛卡尔不满意经院哲学从圣经教义出发的演绎法,认为从中得不出任何可靠的知识。他重视理性,在《论方法》一书中提出4条方法:
①普遍怀疑,把一切可疑的知识都剔出去,剩下决不能怀疑的东西;
②把复杂的东西化为最简单的东西,例如把精神实体简化为思维,把物质实体简化为广延;
③用综合法从简单的东西得出复杂的东西,他说过:“给我广延和运动,就能造出一个世界来”;
④累计越全面、复查越周到越好,以便确信什么都没有遗漏。他曾用这种理性演绎法从分析上帝的完满性的概念推论上帝的存在性。他主张清楚明白性,并称之为“自然的光明”,即理性。笛卡尔特别强调数学,主张一切知识都应该象几何学那样,从几条“不证自明的”“天赋的”公理中推演出来,认为只有这种知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
英国的J.洛克和D.休谟进一步发展了经验主义方法论。洛克提出了感觉论的认识论。休谟提出了批判理性知识的怀疑论。欧洲大陆的B.斯宾诺莎和G.W.莱布尼茨进一步发展了唯理论的方法论。特别是斯宾诺莎用理性演绎法,效法几何学的方式即公理方法,建立了自已的哲学体系。这时方法论已经作为认识过程的哲学根据。由于19世纪以前,整个自然科学还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只有数学和力学得到较充分的发展,故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占着统治的地位。
I.康德第一个打破了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缺口。他从物质微粒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的矛盾统一运动来说明太阳系的形成和发展,促使了机械唯物主义方法的破产。与此同时,他建立了庞大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力图把整个哲学变成方法论。康德批判地考察理性思维的方法以及它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形成了先验唯心主义的批判的方法论。康德批判莱布尼茨的唯理论,说他盲目地相信理性的可靠性,全盘否认感觉经验的必要性;也批判了休谟的经验论,说他排斥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否定普遍性和必然性,否定了科学知识。康德把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和休谟的经验论结合起来,认为没有感性直观材料,理性思维是空洞的;没有逻辑范畴、概念,感性直观就是盲目的。但是,在康德看来,逻辑概念范畴不是来自感性经验,而是人类认识能力自身固有的,从而实际上否认了逻辑的客观性。
G.W.F.黑格尔摧毁了康德的批判的方法论。他指明逻辑的客观性,但把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看作是绝对理念的辩证的逻辑的发展。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强调了理念辩证法作为普遍的认识方法和一般精神活动方法的作用,因而他的逻辑学也就是其辩证唯心主义的方法论。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以前有关方法论研究的最高成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方法论的分类
经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哪些
科学方法具体指哪方面?下面给出关于科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科学方法论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弊汪简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等。
广义的则指所有正确的方法论,即科学的方法论。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陵誉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控制论租裤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
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态,从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有4种形态:自然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
如果仅仅是对中学阶段理化生的科学方法,属于自然科学方法的范畴,就是上文观察法等。
名词解释: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
●现代科学方法始于二十世纪初的逻辑经验论。逻辑经验论实现了科学方法论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换,使之成为一门专门的哲学分支学科。
●从总体上看,科学方法不外三大部类:经验方法、理性方法、臻美方法。
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它既意谓特定的科学门类所使用的或对其来说恰当的探究的程序、途径、手段、技巧或模式,通常在步骤上是比较系统的、有序的、合乎逻辑的和有效的排列;又意谓处理科学探究的原则和技巧的学科,大体相当于“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源远流长。在前科学时代即科学的童年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是古代逻辑方法的集大成著作,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和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则是其杰出的体现和典范。经过中世纪的漫长跋涉和艰难积淀,借助文艺复兴的东风,终于在近代科学诞生前夜耸起科学方法的两座永恒的纪念碑:经验论者F.培根的《新工具》(1620年)和理性论者笛卡儿的《论方法》(1637年)。这两部宏篇巨制代表着科学方法的两翼——经验归纳法和假设演绎法。它们奠定了科学方法的格局或图式。此后两百多年间的发展大都是对它们的拓展和深化,或是在二者之间追寻必要的张力。其间,休谟的敏锐质疑和康德的庞大建构,赫舍尔、休厄尔、穆勒、孔德、耶方斯等哲人的不懈探究,基于经典科学的科学方法,颇具规模。
现代科学方法无疑始于二十世纪初的逻辑经验论。它是在汲取批判学派对科学的哲学反思、现代数学和逻辑最新进展、物理学革命的硕果(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基础上萌生和成长起来的。其科学袭首橘方法以经验证实或确认为根基,以语言分析为特色,以对科学知识的逻辑重构为旨趣,从而建立起与科学较为密切结合的、现代经验科学的逻辑方法。逻辑经验论实现了科学方法论从古典到现代的转换,使之成为一门专门的哲学分支学科。对它的诘难和批判,构成了二十世纪后半期的科学方法——诸如波普尔的否证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这一发展的主线。
一切理论的探索,归根结底是方法的探索。在科学创造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科学方法的创新,尤其是在划时代的科学理论诞生时,集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于一身的哲人科学家,在科学方法的形成和进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和牛顿拍团,是近代科学方法的奠基者。他们在构筑经典力学的巍峨大厦时,成功地使数学与实验、假设与验证、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诸方法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十九世纪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其中蕴涵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广泛地渗透到哲学和社会科学领芹宴域,成为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独到的维度或视角。
在这里,很有必要强调一下批判学派对科学方法的杰出贡献。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等活跃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科学和哲学舞台上,他们是二十世纪科学革命(物理学革命)和哲学革命(逻辑经验论)的先驱,也是现代科学方法的滥觞。马赫的感觉的分析、历史批判意识、思维经济等诸多方法论原理、探究心理学论纲异彩纷呈;彭加勒的约定论的方法论以及关于假设、直觉、科学美、数学发明的心理机制的论述美不胜收;迪昂的整体论和历史主义的方法、关于物理学理论的逻辑架构、对卓识的探究和对人类精神的探险各有千秋;奥斯特瓦尔德的能量论的思维方法和在研究中主动变换角色的实践别开生面;皮尔逊的怀疑批判风格、对科学方法的意义和特征的揭示、对想象力和审美感的倡导以及对统计方法的发明和运用,都使人拍案叫绝。值得注意的是,在批判学派的科学方法中,还包含着诸多后现代的意识或酵素。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科学革命的主将,也是现代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的集大成者。他从前人、尤其是从批判学派那里吮吸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又融汇了对自己的科学实践的亲身体悟和哲学反思,从而锤炼出展现时代气质和科学精神的、别具一格的科学方法。爱因斯坦的科学方法具有温和经验论、科学理性论、基础约定论、意义整体论和纲领实在论的有机要素,体现了多元互补和张力平衡的特征,显示出广博的包容性和涵盖性。他的统一性、对称性、相对性、几何化等科学思维方法或科学研究基旨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科学的眼力”或“科学的智慧”。他的探索性的演绎法、逻辑简单性原则、准美学原则和形象思维,是创立像相对论这样的现代科学理论的锐利武器。在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史上,爱因斯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伟大作用,孕育或催生了各个流派的哲学家的方法之果。
对于科学研究活动而言,科学方法的地位和意义至关重要。难怪彭加勒认为,科学创造“首先需要创造方法”。皮尔逊也强调:“科学方法是通向绝对知识或真理的唯一入口”和“唯一道路”,“整个科学的统一只在于其方法而不在于其材料。”怀特海把方法本身视为“震撼古老文明基础的真正新鲜事物”。萨顿则言之凿凿:“在科学领域、方法至为重要。一部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具史,这些工具——无论有形或无形——由一系列人物创造出来,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某些问题。每种工具和方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在自然科学范围内所向披靡,而且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乃至在人们的日常思维和为人处事中,也不无裨益。尤其是,科学方法是科学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和集中体现。它洋溢着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和审美精神,充盈着科学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无怪乎皮尔逊把它看作是训练公民的科学心智框架的有效手段。
关于科学方法的特征,皮尔逊将其概述为:(1)仔细而精确地分类事实,观察它们的相关和秩序;(2)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发现科学定律;(3)自我批判和对所有正常构造的心智来说是同等有效的最后检验。迪昂的概括为:(1)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2)假设的选择;(3)理论的数学展开;(4)理论与实验的比较。如果说前一概述比较适宜像生物学以经验为主的科学的话,那么后一概括则更为符合像物理学数学化的精密科学。也许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分别是二者的出色范例——相对论正是爱因斯坦运用其独创的探索性的演绎法等科学方法建构起来的符合迪昂模式的理论。
科学方法种类繁多,既有适合科学各个部门的普适方法,各门科学也有各自的特殊方法,甚至还有一些专门性的技巧。但从总体上看,科学方法不外三大部类:经验方法(包括观察、测量、实验方法等)、理性方法(包括逻辑、数学、统计方法等)、臻美方法(包括直觉、对称、类比方法等)。
像任何自称为或被称为“科学的”东西一样,科学方法也不是机械的程式和僵化的教条。这有三层意蕴:一是科学方法是多元的。它既包括较为有序的经验方法和理性方法,也包括不很有序或很不有序的臻美方法,它甚至对无序的猜测、想象、灵感、顿悟、幻想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亦持宽容或欢迎态度,尤其是在作假设之时。二是科学方法是创新的。一般来说,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没有固有的程式和现成的方法可循,科学大师往往能在已有的方法中保持必要的张力,或伴随着创造出新的方法。其三是,科学方法是开放的。它向各种后来的合理性的方法(如系统方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和非理性的方法(如拟人化方法、目的论方法、宇宙宗教思维方法等)敞开着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