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种类有以下16中:
一.病毒病 1.白斑病毒病:虾停食、胃空,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易剥离。180C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20~260C为急性暴发期,流行于我国沿海和东南亚各国。 2.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甲壳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严重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主要危害中国对虾(感染率70~80%)、墨吉对虾、斑节对虾、万氏对虾等。我国和东南亚、墨西哥湾、澳洲都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二.细菌性虾病 3.红腿病(红肢、败血病):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多呈黄色。多在7~10月发病。 4.幼体菌血病:感染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体色不透明,趋光性差。急性感染群体,在静水中沉于水底,死亡快;病程慢的群体,其体表和附肢上可黏附许多单细胞藻类、固着类纤毛虫或有机碎屑等污物。 5.烂眼病:病原为非01群霍乱弧菌。眼球肿胀,逐渐由黑变褐,随即溃烂,严重者整个眼球烂掉,仅剩眼柄。细菌侵入淋巴后,变菌血症而亡。 此病多见于河口低盐区或未进行清淤消毒的虾池,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易感染,7~10月发病,8月最多。 6.甲壳溃疡病(褐斑病):感染弧菌、假单胞菌和黄杆菌。甲壳发生溃疡,形成褐色的凹陷,凹陷的周围较浅,中部较深。越冬亲虾病后除体表的褐斑外,附肢和额剑也烂掉,断面也呈褐色。镰刀菌病的病灶主要在头胸甲鳃区,且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本病的位置分散。中国对虾的越冬中后期最流行,危害较大。 7.黑鳃和烂鳃病:感染弧菌和假单胞菌。头胸甲鳃区呈黑色,揭开头胸甲肉眼可见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质地脆、肿胀,从尖端向基部坏死,有的发生皱缩和脱落。7~9月高温期多发病。 三.真菌性病 8.丝状细菌病:病原为毛霉亮发菌、硫丝菌、屈桡杆菌(细菌)。严重侵害的虾,头胸甲孙侍唤鳃部变为黑褐色,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 9.镰刀菌病:镰刀菌寄生在头胸甲鳃区则凯、附肢、体壁和眼球等处,被寄生的组织因黑色素沉淀而呈黑色,鳃组织坏死,故称“黑鳃病”。中国对虾越冬亲虾的头胸甲鳃区感菌后,甲壳坏死、变黑、碎裂、脱落。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和分生孢子,与细菌引起的褐斑病、黑鳃病相区别。 10.幼体真菌病:病原为链壶菌、离壶菌,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细长、弯曲、分枝、不分隔。寄生在虾卵和幼体,引起大批死亡,已死的虾卵和幼体很快长满菌丝。 四.寄生虫病 11.微孢子虫病:不同种类的病原感染,症状各异。墨吉对虾、中国对虾肌肉上寄生的微孢子虫,使肌肉变白浑浊、不透明、失去弹性,称为“乳白虾”或“棉花虾”;墨吉对虾卵巢感染后,背甲呈橘红色。在高倍镜下可见到孢子或孢子母细胞,与病毒、弧菌和肌肉坏死病引起的肌肉变白相区别。在广东、广西是一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虾病,虽然是慢性病,但整个养殖周期感染率达90%,累计死亡率达50%以上。 12.拟阿脑虫病:病虾无特殊症状,仅在额剑、第二触角及鳞片的前缘、尾扇的后缘和其它附肢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有的有褐斑。晚期,血淋巴中充满大量虫体,呈白浊色,鳃和其它组织可受到严重伤害。在显微镜下可见虫体呈葵花籽形,前端略尖、后端钝圆。发病和死亡高峰在1月,从12月到次年3月亲虾产卵前都可发病。 五.楔形藻病:一种附谈坦生的硅藻—楔形藻附着于虾卵和幼体的体表,肉眼可见金黄色绒毛状物,失去透明性。 六.非生物性疾病 13.幼体畸形病(棘毛萎缩病):在虾卵孵化过程中,水温过高过低,或在短时间内水温变化大于50C以上;或因重金属中毒、溶氧不足,使幼体变为畸形。用烧杯从育苗池幼体游动异常或不活泼,或下沉水底;附肢变形,刚毛、尾棘弯曲,有的萎缩或残缺不全。 14.白黑斑病:对虾腹部每一节两侧甲壳的侧叶上对称地出现一个白色斑块,斑块近椭圆形,但不规则,有的白斑变为黑斑或白黑斑共存;有的虾头胸甲两侧、第二触角鳞片、额角、尾扇等也会出现白斑。本病可能是环境或饲料引起的虾体自身的生理性反应。主要危害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也曾感染。 15.肌肉坏死病:对虾腹部第4~6节肌肉变成白浊色,不透明,严重者坏死区扩大到整个腹部。病因可能是水温、盐度等环境异常,溶氧长时间不足,或水质污染等。微孢子虫和弧菌也可引起肌肉变白和不透明,应注意区别。 16.痉挛病:开始肌肉痉挛并向腹部弯曲,严重时尾部紧贴在头胸部的腹面,身体僵硬,失去游泳力,侧卧池边水底,有的伴随腹部肌肉变白,不透明,这类病虾会死亡,轻者可治愈。7~9月发病,可能是环境异常或高温季节投喂腐败食物。
目前,危害鲫鱼养殖的黏孢子虫主要包括:1、引起鲫鱼喉孢子虫病的洪湖碘泡虫。2、引起鲫鱼肤孢子虫病的武汉单极虫。3、引起鲫鱼鳃孢子虫病的汪氏单极虫。不同黏孢子虫病的流行情况与黏孢子虫的生活史及各地水温与鲫鱼的养殖周期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鲫鱼黏孢子虫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及预防方法
尽管鱼病的预防比治疗重要的理念早就有了,但由桥虚于很多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对于黏孢子虫生活史认识的不足,鲫鱼黏孢子虫病敏槐燃的治疗往往开始于肉眼可见包囊的出现,但是包囊出现即意味着成熟孢子的出现,为感染晚期。
目前鲫鱼黏孢子虫病的早期诊断一般有三个方法:①形态鉴定。对某些需经历血液发育的种类,通过早期查血是可以做到早期诊断的,但这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且因为尚无理想药物杀灭血液期黏孢子虫,即便诊断出,也没有好的方法阻断血液期的黏孢子虫向明顷成熟孢子发育。②免疫诊断。利用某些孢子虫的特异性多抗或单抗识别其特定的抗原位点,从而快速鉴定鱼体是否感染。免疫诊断的优点是快速、方便、便于推广,但由于不同黏孢子虫、同种黏孢子虫不同发育阶段表面抗原变异很大,免疫学方法诊断鲫鱼黏孢子虫病的准确性有待提高。③分子诊断。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各黏孢子虫的特异基因或片段,可在整个养殖周期监控黏孢子虫,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缺点是需要特定的仪器设备,不利于临床应用。
第二、针对鲫鱼黏孢子虫病有哪些药物治疗方法?
治疗鲫鱼黏孢子虫病尽管无理想的特效药物,但药物治疗依然是目前控制鲫鱼黏孢子虫病的主要方法。想强调一点的是,鲫鱼黏孢子虫生活史涉及两宿主,成熟于鱼体的黏孢子虫需要离开宿主进入水体感染底栖动物才能完成其世代繁衍,甚至需要宿主鱼死亡分解后才能溢出鱼体外的特定内生黏孢子虫,也进化出可自行离开宿主进入水体的能力,因此对非高强度感染的鱼,不用药物鱼也可自行康复。
因此鱼类黏孢子虫病治疗的根本在于如何控制其感染强度及由黏孢子虫的侵染可能引发的继发性细菌性病害上。另外,鲫鱼黏孢子虫病随着苗种、亲鱼等的跨域贸易而广泛传播,严格的检疫检验也是减少鲫鱼黏孢子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1、蜜蜂螺原体病:粗竖蜜蜂螺原体病是爬蜂病的常见原因,症状是病蜂爬出蜂箱并在蜂箱周围缓慢爬行直至死亡,病蜂死亡后祥和双翅展开、吻伸出,病情严重时刚出房不久的新工蜂也会爬出蜂箱外死亡,可用磺胺类药物防治,例如每千克1:1糖浆中加1克磺胺噻唑钠饲喂。
2、蜜蜂慢性麻痹病:蜜蜂慢性麻痹病是爬蜂病的常见原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大肚型,病蜂腹部膨大,丧失飞行能力岩宴大,在地面缓慢趴行,另一种是黑蜂型,病蜂身体瘦小,头部和腹部末端油光发亮,失去飞翔能力,不久衰竭死亡,可用新生霉素、金霉素等防治。
3、蜜蜂孢子虫病:蜜蜂孢子虫病是爬蜂病的常见原因,多与蜜蜂螺原体病并发,蜂王、工蜂、雄蜂均可被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后期出现衰弱、萎靡不振、翅膀发颤、腹部膨大、飞翔无力、下痢等症状,最后从巢门爬出直至死亡,可用甲硝唑等抗原虫药物防治。
4、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病: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病是爬蜂病的常见原因,常与蜜蜂孢子虫病、蜜蜂螺原体病并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蜂群发展缓慢、群势逐渐减弱,但在蜂箱内和爱蜂箱周围都很少能看到死蜂,原因是病蜂大都死在了野外,可用甲硝唑等抗原虫药物防治。
综上所述,爬蜂病的防治方法因病因不同而不同,例如蜜蜂慢性麻痹病引起的爬蜂病可用金霉素等防治,蜜蜂孢子虫病、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病等引起的爬蜂病可用甲硝唑等抗原虫药物防治,蜜蜂螺原体病引起的爬蜂病可用磺胺噻唑钠等磺胺类药物防治。
上一篇:盆栽柑桔的种植方法和技术视频 盆栽柑桔的种植方法和技术要点
下一篇:更多种植养殖
本文标题:对虾孢子虫用什么药杀死 对虾孢子虫病的症状图片
本文链接:http://m.chayixing.com/article/56161.html